這陣子小編看到 HTC 被蘋果提出告訴的新聞,最近又傳出三星平板在澳洲被禁止銷售的的消息。
仔細一看,被蘋果提告的這些設備不約而同的都是使用 Android 系統,其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也是 PC 產業的一塊延伸,但過去從沒聽說過有廠商的筆電或 PC 會被告的情況,怎麼現在用了 Android 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讓人心裡不免有些感觸, Android 是不是帶這些廠商走了一條歪路。
Android 的免費的確給了硬體商很大的想像空間,不過很多硬體商似乎忘記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的東西往往最貴。
除了 Android 真的不如一般人認知,是一套完全免費又開放的作業系統外(可參考:揭開 Android 標榜開放及免費下的殘酷面紗),這陣子 HTC 被蘋果告到東倒西歪,前幾天澳洲也禁止了三星 Galaxy Tab 10.1 這款平板在當地銷售。
▲ 在澳洲被蘋果成功申訴而禁賣的 Galaxy Tab 10.1
蘋果提告的理由都是這些設備侵犯了蘋果的智慧財產權,但過去也沒聽過 PC 廠商有被告的例子,這在在都顯示 Android 雖然可以讓廠商有很高的自訂性,但往往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 HTC 被蘋果告的新聞還被改編成動新聞
而蘋果這招固然辛辣,但也暴露出硬體廠商使用了 Android,但在沒有交叉專利保護的情況下,往往在銷售正要起飛之際,就被蘋果應聲拉下馬,而這樣的情況也彷如魔咒般,漸漸在各大硬體商中爆發開來。
事實上,微軟是最有資格跟蘋果競爭的對手,除了他們在作業系統及核心軟體的研發上有超過 20 以上年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雙方手上都握有交叉的專利權,所以你如果告我,我也有一籮筐的專利可以把你告回來。
這就彷如雙方手上都有對方的心臟,但誰也不敢用力掐死對方,使得 PC 和 MAC 能在彼此競爭的情況下,卻都能相安無事的存活這麼久。
▲ 這兩位仁兄也相安無事活了非常久的時間
而硬體廠商比較喜歡 Android 的原因除了看似免費外,最主要的還是 Android 擁有強大的自訂彈性,硬體商可以隨意的依照自己的設備來修改系統的介面,相比之下, WP7 在客製化上確實不如 Android。
不過,WP7 其實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除了每間硬體廠商都擁有自己獨家的專屬商店(例:HTC Hub),可以提供一些獨特的 APP 給自家使用者。
硬體廠商還擁有更高的開發權限,像是富士通就推出了獨家的聽筒增強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在吵雜的地區,也可以獲得清晰的語音效果。
▲ 富士通獨家的聽筒增強技術
甚至硬體商還可以獲得一些修正韌體的權限,像是 HTC 和 DELL 前陣子就針對韌體提供了一些效能改善方面的更新。
另外,硬體商能發揮的地方還很多,像昨天有介紹國外設計師為了常常誤觸的搜尋按鈕提出了解決方案,這部分也可以仰賴硬體設計來改良。
▲ WP7 還有很多硬體工藝可以發揮的地方
其實硬體層面能玩的花樣還很多,但硬體廠商想要一手獨攬軟硬體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是希望能有對自家產品有完全掌控權,不過也因此必須在軟體上付出相當的開發成本,甚至因為起步較晚,以及對軟體開發技術的不熟悉,必須有一段不短的燒錢期,同時還有可能會招致失敗的命運。
君不見過去成功的 Nokia symbian 逐步被淘汰,積極研發的下一代 OS MeeGo 也慘遭失敗的命運,Nokia 才轉而與微軟合作。
可見要同時做好硬體和軟體,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情。
至於 Google 免費的 Android 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 Google 試圖讓軟體免費合理化,但實際上免費只是表面,軟體研發的成本和廠商需要取得的利潤,都還是由消費者來買單。
Android 本身並沒有直接給 Google 帶來任何利潤,因為 Android 是免費的,任何手機廠商都可以免費的拿去用。但在 Google 最新的季度財政報告中,Android 只出現了 3 次,假如一個產品只在財報上出現 3 次,那就說明它在整個營利貢獻中佔的成分微乎其微(通常財報都是數十頁甚至數百頁)。
事實上,Google 把 Android 免費提供給廠商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大他們廣告市場的版圖,因此消費者或硬體廠商原本要負擔的費用,都拐了一個彎,透過廣告業主自行增加產品的售價,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畢竟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原本應該要付錢的東西,突然變成免費的,這些錢最終還是會讓消費者從口袋中掏出。
說穿了其實不是免費,而是拐了彎要你付錢,而且就算你沒用 Android ,沒玩 Android 上免費的憤怒鳥,只要你有買廣告業主的產品(像是可口可樂、Nick 球鞋),其實你都在為這些有下廣告的業主所負擔在 Google 廣告上的錢買單。
你會不會覺得,這些錢原本你都不需要負擔的,但因為 Google 的原因,你必須要跟大家一起買單!
而 Android 也是 Google 為了擴張廣告版圖而買的來,因此並不像微軟或蘋果,有 20 年以上的系統開發經驗以及累積龐大的專利權,所以當 Android 遇到他們的合作夥伴遭遇專利訴訟的問題時,其實不是 Google 不願伸出援手,而是他們束手無策。
事實上 Google 自行研發的 Chrome OS,從 3 年前研發到現在,始終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局面。這人不禁覺得,Google 在網路界確實是龍頭老大,但回歸到做軟體的基本面,他們要走的路還恐怕還很長。
▲ 研發三年有餘,但始終沒有太大進展的 Chrome OS(同名的瀏覽器 Chrome 市占率倒是不錯!)
因此對於硬體廠商來說,他們應該認知一件事情,成功沒有捷徑,如果有,那肯定是跟魔鬼交換來的。
比爾蓋茲當年成功的把軟硬體切開,目標也是希望能讓軟體、硬體廠商各自專注在自己的領域,雖然微軟近年來的娛樂事業部門也開始自行生產自有品牌的硬體(XBOX 360、 Kinect),也有不少分析家(其實是投資人跟股東)建議微軟可以像 APPLE 一樣自行生產 PC 或 智慧型手機,但微軟在 PC 這塊領域上,始終跟合作夥伴維持良好的關係,並沒有壓榨到硬體合作夥伴生存的空間。
從微軟有能力創造自有品牌的硬體看來,微軟如果要生產自有品牌的 PC 或智慧型手機,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且能替微軟創造出來的利潤恐怕會更可觀,加上軟硬整合下,產品品質和穩定性恐怕也不會輸給蘋果太多。
但微軟並沒有這樣做,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微軟自始自終都認為有餅大家一起吃,事業才能做得長久。畢竟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穩定的利益共存。
假使微軟跳下來做 PC 或智慧型手機,難保會壓榨到不少欲轉型為品牌的中小型硬體商,當然也有可能有廠商卯起來研發出更強的作業系統來跟微軟抗衡,這對整個生態及微軟來說都不是件好事情。(你想想開發人員如果要針對每間硬體廠商的作業系統來開發不同版本的軟體,那大部分的時間大概都花在改版,而不是創新,如果是這樣,我們現在大概還在用 Windows 95 吧!)
▲ 如果每個硬體商都自己搞作業系統,那我們現在應該還停留在 Win 95 的水準。
如果微軟不搞硬體,那麼硬體廠商真的需要自己去搞底層的作業系統嗎?這或許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一個問題。
不過站在小編的立場,我也很希望台灣廠商能夠投入研發底層作業系統,畢竟這是讓硬體跟軟體能夠完美結合的最佳途徑,尤其台灣是硬體王國,如果我們軟體實力夠強,其實是很有機會打造像蘋果這樣軟硬整合的供應鏈。
不過深入研發軟體,必須得以未來為藍圖,要耗費數 10 年以上,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去研發能搭配硬體核心的作業系統,並且為世界制定規則。
▲ 研發一套作業系統,絕對不是扭一扭這麼簡單的!
而這絕對不會是改改皮毛,馬上就要有成品這麼簡單的事情。
回過頭來,小編想起前陣子前宏碁 CEO 蘭奇在離職後,講述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他說;軟硬整合能力是現在台灣所缺乏的,現要在台灣做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走出台灣,去中國、印度或美國、歐洲,那些可以提供我們軟體資源、軟體知識的地方去。
這段話雖然曾遭人大肆批評,但在某些層面上看來,他說的的確是對的。畢竟連 Nokia 和 Intel 都禁不住在 MeeGo 上投入巨資卻沒有任何成效時,台灣真能有廠商或 CEO 能看得夠遠,秉持一股股傻勁和衝動,帶領台灣去走這條前面看似一片曙光,但一地都佈滿荊棘的道路嗎?
我衷心的希望在未來是有的,也或許就是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留言列表